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信息来源:金言法语
工伤案件中“托关系”看似能走捷径,实则暗藏多重陷阱,这些风险往往比想象中更棘手。
一、中间人骗财:以“打点”为名的资金黑洞
不少中间人会编造“需要疏通鉴定机构”“请社保局领导吃饭”等理由索要费用,甚至承诺“多拿赔偿”“加快认定”。但实际办案流程中,工伤认定、劳动能力鉴定等环节均有系统记录和多人审核,绝非“一顿饭、几条烟”能左右。曾有案例显示,伤者被中间人以“打点费”名义骗取十余万元,最终不仅赔偿没到位,还错过1年工伤认定时效,彻底失去法律救济机会。
二、流程违规导致权益失效
即便通过非正规手段达成“私了协议”,也可能因违反法定程序而无效。例如,某伤者轻信中间人后签署协议,却发现赔偿金额仅为法定标准的一半,且协议中未明确后续医疗费用。更严重的是,若中间人操作涉及伪造证据(如虚假劳动合同),一旦被查实,工伤认定可能被撤销,甚至面临法律追责。
三、错过关键时效,维权彻底无望
工伤维权有严格的时间限制:用人单位需在30日内申请认定,个人可在1年内申请。中间人常以“正在处理”拖延时间,导致超过时效。例如,有伤者因等待中间人“结果”,延误了劳动关系仲裁和工伤认定,最终因证据不足败诉。而老板往往会利用时效漏洞,通过“拖字诀”迫使伤者接受远低于法定标准的赔偿。
四、混淆法律程序,错失合法赔偿
正规工伤赔偿包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、医疗期工资等多项费用,而中间人可能诱导伤者“私了”,隐瞒部分赔偿项目。例如,江浙沪地区骨折伤情通常能评上伤残等级,法定赔偿金额比“私了”高50%以上。此外,工伤赔偿适用“无过错原则”,无需伤者承担责任,而私了协议可能要求伤者放弃后续追偿权。
五、遭遇“假律师”二次收割
部分中间人伪装成“内部律师”,收取高额费用后却不履行职责,甚至伪造证据、签署陷阱合同。正规律师会明确告知赔偿项目、计算标准,并协助收集工资流水、工服工牌等关键证据。若轻信“关系律师”,可能既损失钱财,又因证据缺失导致案件败诉。
避坑指南:3步走正规维权路
1.优先固定证据:保存劳动关系证明(如考勤记录、微信工作群聊天)、医疗记录等,避免因证据不足卡在认定环节。
2.1年内启动程序:即使与单位协商,也需在事故发生后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,避免时效过期。
3.咨询专业律师:选择有执业证、前期不收费的律师,明确赔偿金额(2025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已达108万元),拒绝“打包票”“先付费”的不良中介6。
记住:真正能保障权益的是清晰的证据链和法定流程,而非虚无缥缈的“关系”。与其寄望于中间人,不如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赔偿。
上一篇:申请增补工伤部位的那些事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