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信息来源:金言法语
很多人骨折后信心满满去做鉴定,结果却 “没等级”,不是伤情不够,而是流程走偏了。就像违法承揽工程的包工头工伤维权有章法一样,骨折评级也有严格规则,一步错可能就白忙。今天结合鉴定标准和真实案例,说说最容易导致 “评不上级” 的 5 个坑,附补救办法。
一、最常见的错:把 “伤残鉴定” 当 “劳动能力鉴定”
工伤评级只认 “劳动能力鉴定”,但有人被老板忽悠去做了 “伤残鉴定”,结果等级直接 “归零”。这俩的区别太大了:
劳动能力鉴定(工伤专用):手指骨折打石膏就能评 10 级,单根肋骨骨折也能算;
伤残鉴定(交通事故用):肋骨得断 6 根以上才评级,手指骨折没功能障碍可能不算。
见过一个案例:王某小腿骨折打了钢板,老板让他做伤残鉴定,结果因 “恢复较好” 没评上;后来换劳动能力鉴定,直接评了 9 级 —— 就因为选错鉴定类型,多等了 3 个月赔偿。
二、诊断书写错一个词,可能直接无等级
鉴定机构只认医院诊断书,这 3 种表述最容易坑人:
“陈旧性骨折”:医生要是写这个,会被认为是旧伤,不算本次工伤;
“骨折待确定”“考虑骨折”:没确诊,鉴定委员会会说 “证据不足”;
“骨裂”“骨挫裂伤”:这俩是轻度骨损伤,没达到 “骨折” 的法定标准,评不上级。
正确做法:拿到诊断书先检查,让医生写 “新鲜闭合性骨折”“粉碎性骨折” 这种确定的表述,别留模糊空间。
三、没做手术,评级可能 “降一档”
同样是骨折,做没做内固定手术(打钢板、钢钉),评级可能差一级:
9 级:骨折后做了内固定手术,哪怕恢复得好,也基本能评上;
10 级:保守治疗(石膏固定),愈合后没功能障碍,可能评 10 级。
但也有例外:如果保守治疗后关节活动受限(比如膝盖弯不到 90 度),可能升到 9 级。关键是让医生在病历上写清楚 “功能障碍程度”。
四、材料少一样,鉴定申请直接被退
劳动能力鉴定必须带齐 3 样东西,缺一个都不行:
工伤认定书:这是 “入场券”,没它连鉴定申请都递不上去;
完整病历:包括 CT 报告、手术记录、出院小结,得能看出骨折部位和治疗方式;
鉴定申请表:单位不配合盖章的,可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,凭裁决书替代。
有人因为没带工伤认定书,白跑了三趟人社局,耽误了鉴定时机。
五、太早或太晚鉴定,结果可能 “失真”
太早:骨折没愈合、钢板没拆就去鉴定,可能因 “功能还在恢复” 评低了;
太晚:超过受伤后 1 年才申请,哪怕符合条件,人社局也可能驳回。
建议:做了内固定手术的,等拆了钢板再鉴定(通常术后 6-12 个月);保守治疗的,等医生说 “伤情稳定” 后再申请,一般 3-6 个月。
评不上级?3 步补救别放弃
换对鉴定类型:之前做了伤残鉴定的,带工伤认定书和病历,重新申请劳动能力鉴定;
补医疗证明:让医院出 “骨折与工伤因果关系” 说明,排除 “陈旧性骨折” 争议;
申请复查:对初次结果不服,15 天内向省级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,约 30% 的概率能改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