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信息来源:金言法语
工伤赔偿时遭遇 “缩水”,很多时候是因为单位没按实际工资缴社保。比如月薪 1 万,社保却按 5000 元基数缴,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可能少拿好几万。这种情况不是个例,今天结合法律规定和各地案例,说说怎么把这笔差额追回来。
一、差额从哪来?都是社保基数惹的祸
工伤保险待遇(比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)是按社保缴费基数算的,但不少单位为了省钱,故意按最低标准(通常是社平工资的 60%)缴费,导致赔偿金额打折扣。
举个例子:实际月薪 1.5 万,社保基数却按 5000 元缴,九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会少拿(15000-5000)×9=9 万。
更隐蔽的是,单位会把工资拆成 “基本工资 + 现金补贴”,或者用不同公司账户发钱,让你很难证明 “实际工资” 比社保基数高 —— 这正是他们逃避责任的常用手段。
二、这三项赔偿,都能追差额
“三补差额” 是核心,具体看这三项:
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:最容易追回的部分。社保基金按低基数赔了之后,差额由单位补足。
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差额:山西、江苏等省份明确支持,广东等地则要看具体政策。
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差额:少数案例中可主张,关键是证明工资与社保基数的差距。
曾有案例:员工九级工伤,实际工资 1.2 万,社保基数 5000 元,通过维权追回了 8.6 万差额,相当于多拿了半年工资。
三、关键是证明 “实际工资”,这 4 类证据最管用
想追差额,得先证明 “你的工资比社保基数高”。这几类证据效力最强:
劳动合同或收入证明:合同里写 “月工资 1 万”,或者单位为你开的房贷、入学收入证明(盖了公章的),直接能当证据。
仲裁或法院文书:之前劳动仲裁确认过 “平均工资 1.2 万”,这份裁决书就是铁证。
老板的书面承认:比如工资核对记录、承诺书里提到 “实际月薪 1.5 万”,哪怕是聊天记录截图,都能用上。
社保缴费记录反推:按养老保险个人扣费算 —— 社保基数 = 个人养老扣费 ÷8%(比如每月扣 400 元,基数就是 5000 元),以此证明基数确实低了。
注意:银行流水、工资条如果没写 “工资”,单位可能说是 “借款”“福利”,证明力要弱一些。
四、法律支持:全国多数地区都认可
最高法早就明确:单位没足额缴社保导致工伤待遇降低的,差额必须由单位补。
地方案例也不少:山西、辽宁等地法院都判过支持 “三大补助金差额”;江苏某案例中,员工凭工资证明和判决书,成功追回 8.6 万。
不过要注意:有些地方只支持伤残补助金补差,医疗和就业补助金要看当地规定(比如江苏支持,广东需具体分析)。
五、实操步骤:3 步追回差额,入职时就该留证据
发生工伤后,这么做:
算清差额:用实际工资 × 法定月数(比如九级 9 个月),减去社保已经赔的钱,就是该补的数。
收集证据:优先拿劳动合同、收入证明、仲裁判决书;其次是工资核对录音、社保缴费记录。
走法律途径:向劳动仲裁委申请 “工伤保险待遇差额赔偿”,不服就起诉到法院。
没出事时,提前留证据:
让单位开收入证明:以办房贷、孩子入学为由,按实际工资开,盖章留存。
定期核对工资:每 3 个月问人事 “工资构成”,录音存下来(比如 “5000 打卡 + 1 万现金,这是实际工资吧?”)。
六、这些坑别踩,否则可能拿不到差额
过了时效:工伤认定后 1 年内没主张,可能就赢不了了。
证据不足:只靠银行流水或口头说,很难证明实际工资。
签了放弃协议:私了时签了 “不追差额”,再想反悔就难了。